2010-05-17

自我的發展(之三):耐心與重新塑造

自我恢復到某種程度時,接下來就是進一步發展性格、智慧、內在力量、技能與慈悲。佛陀的教導中,把這種發展形容成「善巧特質」的培養,比如慷慨、耐心、覺察和仁慈。
……佛陀經常把靈性修行描述成培養心和性格的各種良好特質,包括自制(限制自己不發出會造成傷害的衝動)、仁慈、堅忍、警覺和悲憫。他勸勉弟子要培養開悟的要素,藉著不斷的努力,強化靈性的能力:能量、穩定、智慧、信心與覺察。佛陀身為開悟的榜樣,可說是高貴的戰士或熟練的巧匠,透過勤奮的訓練發展出整合和智慧的性格。
我們也能選擇發展自己,以耐心處理心靈和心智中的模式,逐漸塑造出意識的方向。
重複的練習,是大多數靈性和禪修道路的基本原則……持續禪修使我們學會如何善巧地放下可怕或狹隘的身分認同、如何平息我們的心、如何傾聽而不是反應。我們可以有系統地把注意力放在慈悲的反省、淨化每個行動的動機,就能逐漸改變自己。
佛陀說:「就像師傅把箭造得又直又正,有智慧的人也使自己的性格又直又正。」不論用哪一種方法修行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信賴自己,佛陀說:「自我才是真正的避難所。」
了解這點,我們就能做出選擇,願意強化自己的勇氣、慈愛和悲憫,透過反省、禪修、專注和重複的訓練,在內心喚起這些特質。我們也能選擇棄絕驕傲、怨恨、懼怕和緊縮,以彈性和開放做為健康發展的基石。
當自我的發展逐漸成長、心愈來愈少糾結,就開始發現與自我有關的深層真理:我們不需要改善自己,只要放下讓心受到阻礙的障礙物。心不再因恐懼、憤怒、執著、困惑而緊縮時,我們試圖培養的靈性特質就會自然展現。
這些是我們的真實本質,每當我們放下僵化的認同結構,這些特質就會自然在意識中閃現。

──摘自《踏上心靈幽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