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7

無生也無死


當我們想到死亡時,會想到突然變成「沒有人」,我們不再存在。那是我們的理解。同樣地,我們會把出生想成是我們的開始。
「出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認為,出生意味著我們從空無來到此地,認為你是突然「無中生有」的──從「沒有人」突然變成了「有人」。那是我們對出生與死亡的定義。因為這些觀念,我們內在一直有著深沈的恐懼。
但佛陀發現了某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他稱之為「無生與無死」。佛陀邀請我們帶出自己的恐懼,深入檢視我們恐懼的對象:恐懼死亡,恐懼「非存在」。那是佛陀教誨的精華,你不能不學,因為它是所有教誨中最值得學習的。
有許多非佛教徒發現了無生與無死的事實。我們來聊一聊,例如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的法國科學家拉瓦謝。他深入觀察事物的本質,然後宣稱沒有任何事物誕生,沒有任何事物會死去,我不認為他研究過佛教。
我們用一張紙來練習這個無生亦無死的概念,因為一張紙是我們所謂的「一樣東西」。現在讓我們藉由深入觀察這一張紙來練習(一行禪師舉起一張紙)。
你也許認為這張紙有個生日──某天,它從空無中被製造出來,突然變成了某樣東西,也就是一張紙。這有可能嗎?
仔細看著此刻的這張紙,深入探究它的真實本質。你看到了什麼?你看見──以非常實際、科學的方式看見──紙是由非紙的成分所組成:當我碰觸這張紙時,我碰觸到了樹、森林,因為我知道它在內在深處有樹的存在,。
我也碰觸到了陽光,就算在半夜碰這張紙,也會碰觸到陽光,因為陽光是組成紙的另一個成分,另一個非紙的成份。沒有陽光,樹無法生長,所以碰觸紙張,我就碰觸到陽光。
我還觸摸到雲朵,這張紙裡有一朵雲正在飄浮著。你不必是個詩人,才能看見紙裡的雲,因為沒有雲就沒有雨,然後森林就無法生長,所以紙裡面有雲。
樹在裡面,陽光、土地中的礦物、土地本身、時間、空間、人類、昆蟲──宇宙中的一切似乎都存在這張紙之中。
了解到一張紙,是由──而且僅由──非紙的成分組成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
所以,某樣東西生於空無這種說法可能嗎?「無」中可能生「有」嗎?不可能。因為在我們認為這是一張紙之前,它曾經是陽光,曾經是樹,曾經是雲。紙張並非來自空無──沒有任何事物誕生。
你認為是這張紙的生日那一天,其實應該叫「持續日」。下次你慶祝生日時,不要唱「生日快樂」,應該唱「持續日快樂」。
沒有任何事物誕生,沒有任何事物會死去。我們的真實本質是「無生」的本質。
出生證明會誤導人,它證明了我們那一天在某家醫院或某個城市出生,但你很清楚你很早以前就已經在母親的子宮裡了。甚至在你成為受精卵的那一天之前,你就存在了──在你母親體內、你父親體內、你的祖先身上,以及其他的每個地方。所以如果想要回溯,你找不到自己的起源。
現在來設法消滅這張紙。我們把它燒掉,看看能否讓它變成空無(一行禪師劃了一根火柴,點燃那張紙,讓它在他手中燃燒)。觀察一下可不可能讓某樣東西變成空無。
現在你可以看到灰燼,也看見有些煙霧升起。煙是這張紙的延續。現在,這張紙成了空中雲朵的一部分,然後明天它可能會化作落到你額頭上的一滴雨,於是你又遇見了它。然而,你也許不會留意,就不知道你們相遇了。你可能認為雨滴很陌生,但它或許就是你曾經練習深入觀察過的紙張。
所以,你能說這張紙現在成了空無了嗎?不,我不認為你可以這麼說,因為它的一部分變成了雲。你可以說:「再見,將來某一天變成其他形式再見。」
要追蹤一張紙所走過的路很難,就像尋找上帝一樣難。
紙張燃燒所產生的熱有些進入我體內,我的手指差點被燒到。它也滲入了你的身體,它走得非常遠,如果有精密的儀器,你甚至可以從遙遠的星球測量這個熱度的影響,因為一個小東西對整個宇宙的影響,是可以被測量出來的。
它對你我的身體和宇宙,都造成了一些改變。這張紙繼續存在;我們的眼睛很難看出來,但我們知道它永遠都存在,無處不在。這些許灰燼稍後可能回歸大地,然後也許明年你會看到它變成樹上的一片新葉。我們不曉得,但我們的確知道沒有任何事物死去。所以,這張紙的真實本質是「無死」。
深入地觀察自己──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情感、我們的知覺──觀察高山、河流和他人──我們可以看到「無生」與「無我」的本質。
它就在那裡,但我們被出生與死亡的眾多概念所困擾,以至於被嚇到了。
因為有那種恐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而深入觀察可以幫助我們消除恐懼。
佛教有個字眼讓很多人不高興,那就是「涅槃」。涅槃的意思是「滅絕」,而達到涅槃是我們修行的目的。但這裡有個好問題:什麼東西的滅絕?
我們必須了解「涅槃」這樣的字眼真正的意義,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問問題:「親愛的佛陀,你是什麼意思?你說的『滅絕』是什麼?什麼的滅絕?」
「滅絕」指的首先是觀念的滅絕──例如出生與死亡的觀念、存在與非存在的觀念。必須消除「自我」的觀念,才能觸及真實。
自我是由非自我的成份所構成,當你明白這一點時,就會擺脫所有恐懼。
這個身體不是我,這雙眼睛也不是我。認為自己等同於這一生的長度,想像自己與時間或空間中的其他事物是分離的,這樣想是錯的。你同時也是一切。
如果被困在「分離的自我」這樣的概念中,你就會有極大的恐懼。但假如你仔細留意,並且可以看見「你」無處不在,你就會擺脫那份恐懼。
我當了和尚,每天都在練習深入觀察。我在我學生身上看到我,在我的祖先身上看到我;此刻,我到處都看見自己的延伸部分。
過去三十年,我無法回到祖國,我為了要求和平,為了停止殺戮而離開越南,後來接替的許多政府都不讓我回國。但我感覺我就在那裡,非常真實。我沒有被放逐的痛苦感覺。因為我的朋友們去越南,那裡也有新加入的和尚與尼姑,而我在他們身上看到我自己,我不認為此刻我不在越南,就像我不認為有一天我會停止存在一樣。
佛陀關於無生與無死的教誨,是整個教義的精華,你來到此地就是為了學習這個,並因而轉化你的一切痛苦。是的,這樣很好,但不要錯過真正的機會。我邀請你更深刻地探索,邀請你來學習、來練習,這樣你就能成為一個實在、平靜而無懼的人。因為我們的社會需要像你這樣擁有這些特質的人,而你的孩子、我們的孩子,需要像你這樣的人,才能繼續前進,才能變得實在、平靜而無懼。


──一行禪師的說法內容,摘自於《破碎重生》

2011-12-24

信心


當你面前的道路不明顯的時候,你就應當將你的判斷力完全讓位給聖靈,求祂為你封鎖每一扇別的門戶,只剩下那扇合宜的,同時,你應當繼續站在原來的地位上不動。
如果你沒有得到清楚的指示,就當把你所在的路徑算為神的旨意。當你在長廊上行走的時候,你就要看見神行在你前面,封鎖了許多你願意進去的門戶。
但是,你必須記得,在這些門戶以外,還有一扇,是祂為你的緣故留著不鎖的。
打開來,走進去,在那裡你要面對看見一道充滿機會的河流,比你在最歡樂的夢中所想像的更闊更深,並且是直通大海的。
神常藉環境引導我們。有時候,前面的道路似乎完全塞住了,但是隔不多久,一件平凡的事情發生了。
這件事情,對於別人也許算不了一回事。但是,對於信心敏銳的眼睛,卻能示意不少。
有時候,這樣的事情,竟會反覆遭遇到好幾次。這並不是偶然的事,乃是神在為我們敞開了一條當走的路徑來。
我們越往前走,所得到的指導也越多。正如坐在一列飛快的夜快車上,火車越近城市,我們所看到的燈光也越多。


──《荒漠甘泉》

2011-12-09

恩典


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恩典。
經歷的本身就是恩典,經歷的過程也是恩典,一切都是禮物。
活在恩典之中,指的就是:無論我們遭遇了什麼,經歷了什麼,都牢記著恩典。
我們把自己化為恩典。
我們在恩典裡如實地存在,不管是存在的每一刻,還是我們已經滅亡。
恩典就是一切:寧靜與風暴,善與惡,短暫與長久,始與終。
我們交融在恩典之中。
恩典就是啟示,一種純然的體驗。
恩典就是豐盛滿足,就是一切,沒有例外。
我們如何回應恩典?用感謝,在每一個片刻感謝,並且把感謝活出來。

 ──摘自《內在之旅》

2011-12-01

等待(之一)


內在的旅途中,我們來到一扇門前,它深鎖著。而我們知道,門的後面藏著一個奧祕。
此時該怎麼做?我們要做的就是守候在這扇門前,等待它為我們開啟。
它將如何開啟?它將會是一個房間,還是無限寬廣的空間?為我們敞開的將是自由與無盡,一個我們從未到過、也從未擁有的無限境界。
這扇門開啟之後,接下來我們又該怎麼辦?只要站在那,什麼都別做。會有一股遙遠的力量,牽引著我們走向它,走向無盡。
當這扇門敞開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只是保持靜止,卻會被帶走;雖然我們什麼也沒做,自然有股力量移動我們;不做任何打算,道路就呈現在那裏;不需要抓取什麼,我們即被給予。
它神奇地引導我們,如此地全然,所有的抗拒都在它面前臣服了。我們不需要知道會被帶去哪裡,或什麼時候結束。對它來說,這是一場無止盡的運作,沒有終點,也不會有結束的時候。
我們能承受這樣的運作嗎?它會壓倒我們嗎?而我們仍然是自由、存在的嗎?答案既是,也不是。我們既自由,也不自由;既存在,也不存在。
那我們還能不能再回到這扇門前呢?一旦開啟,就再也無法回頭。
在這裡,所有的欲求都止息了,愛與奉獻也平靜下來;一切都靜止,一切都消失無蹤。
我們雖已消融,卻仍然存在。個體昇華到另一個境界,永恆地昇華到無止盡的盡頭,混沌與寂靜並存,此岸與彼岸同樣無邊無際。
在那之後,我們要怎樣回歸日常生活呢?很簡單,這股運作將融入我們的生活中,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會成為這運作的一部分。
也許從外表看來沒什麼改變,於是你可能會想:我們的日常生活要怎麼樣,才算符合這股運作?
然而,正好相反──在這股運作中,我們不必改變什麼,只要接納,如實地接納一切。困難和阻礙會在這股運作面前消散。
因為保持在這股運作中,我們將全然地領受生活,融入其中。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的生活會逐漸凝聚並轉化……改變。
有什麼改變?我們會專注凝聚起來。如何凝聚?我們會深深地與天地融合,天與地,在我們內在合而為一。
然後,更多新的門將為我們敞開。


──摘自《內在之旅》

2011-11-04

長大成人(之三)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我們一向自以為知道活得像個人是什麼意思,自以為懂得人生是怎麼一回事,或者人應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
但是,由情緒概念、從他人和過往歷史得來的信念所組成的正常意識,並不足以使我們成為真人。
我們只是藉由模仿、反映和未竟的企圖,試著變成一個人罷了。
這樣的人的潛能還沒有完全發展出來,他們只是按照掌理孩童的法則在生存。
這樣掌理一般人的法則,不該用來掌理真正成熟之人的生活。如果仍按照這些價值觀、影響力和法則來生活,就會停留在孩童的發展階段。
……若想真的了解什麼是成熟之人,首先必須質疑自己對人的假設,同時也要質疑自己是否真的知道人是什麼,人該如何過日子,該依照什麼法則生活,該有什麼樣的行為。
我們都很熟悉一般人的腦子受到的影響:不外乎恐懼、慾望、貪婪、不安全感、競爭性、嫉妒以及各式各樣的原始需求。
這些影響力都是老祖先遺留給我們的,當然也包括外面學來的一些概念、誤解和偏見。
這些信念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是妥當的,但並不適用於所有階段。
它們對孩子來說是沒問題的,但成年之後就應該擺脫掉它們。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是不該被這些東西影響的。
對金錢、權力、名望、讚美和肯定的需求,其實是一種孩童式的渴望,這些需求表現出了對一個人不夠練達以及不成熟的部份。
甚至大部分人認同的趨樂避苦態度,也不該是成熟之人應有的生命準則,因為這些準則是動物王國的生存法則。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超越這一切,活在更高、更練達、更有圓滿感的價值觀裡面。
……其實大部分人都活在一種幼兒階段,因此我們必須穿越這些階段,不再滯留其中。
社會接受的知識學問中,並不包含對真人及其運作方式的了解,因為社會大眾在這方面的知識都停留在未發展的層次。
關於如何長大,我們並沒有正確的引領,因為社會的存在只是要滿足人的基本保障和需求。
但真正的需求比這些要多得多,為了發展人更深的潛能,我們必須滿足更精微更深層的需求。
而內在工作就是要揭露那些動物性和孩童式的需求,讓更精微的面向呈現出來。
……我們的靈性潛能並不是用來滿足個人需求的,譬如想要獲得贊同、賞識、愛、接納、安全感、權力,甚至快樂。
人類靈魂的精微次元乃是要用來轉化人格,以便脫離幼稚的模式。
與本體的各種品質連結,應該會影響你對自己的體認,使你變得更成熟才對。
這些精微面向不該形成狹隘的成就感,或是形成一種過度良好的自我感。
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感,其實是孩子或年輕人的需求。你或許以為升起禪悅的時候,就擁有了精神成就。
沒錯,你的確有了一點成就,但這只是十來歲人的成就,距離成熟之人的狀態還差得遠呢。
……內在工作的需求不是要滿足孩童式的需求,其目標乃是要帶領你長大成人,與自己最真實的本質達成一致。
雖然內在工作的目的不是要滿足嬰兒式的需求,但這並不意味這些需求必須被排斥或貶抑。我們必須了解和認清它們,這樣你才會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個孩子,於是就能超越它們,放下它們。
……這並不表示人們沒有權利按照嬰兒式的價值觀和準則來生活;每個人都有權力這麼做。
但選擇內在工作的人所渴望的,應該是真的長大成人。他應該已經略為明白孩童式的價值觀並不是本體的狀態。
內在工作的作用就是要支持我們發展為成熟的人,而不是拿它來撫慰嬰兒。

──摘自《鑽石途徑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