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1

愛人,即便他們有罪


愛人,即便他們有罪,因為那是凡塵間模擬神之愛的最偉大的愛。
愛神所創造的萬物,不論是整體還是每一粒細沙。
愛每一片葉子、每一道神的光芒。
愛動物、愛植物、愛萬物。
如果你愛萬物,你將看見萬物中的神聖奧祕。
一旦看見,每一天你都能更加理解。
最後,你終將能以擁抱一切的愛,去愛這個世界。


──杜思妥也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2013-02-28

用自己真正的財富改變世界


「我深信我們所思考、感覺的每一件事,只不過是看法罷了:我們的生活──個人和全體──皆由此看法塑造而成。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就要改變我們的看法。當我們把能量轉向一個不同的夢想,世界就轉變了。要創造一個新世界,就必須先創造一個新夢想。」約翰‧柏金斯(John Perkins)如是說。
……我們在現代世界所做的夢,是夢想「更多」──更多工廠、更多公司、更多高速公路、更多房子、更多錢、更多建築物、更多車子、更多的每一樣東西……這個夢現在已經變成可怕的惡夢,在整個地球擾動陣陣漣漪,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我們其實無法改變日常的行為,因為它們的根永遠存在於我們對未來的夢想,我們也永遠會以符合夢想的方式行動。
……我們必須重新做夢,學習對「更多」這個文化大夢提出質疑,開始創造一個符合禮敬生命、尊重生命、利益生命的夢想與未來。
改變夢想的真義,或許是以截然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一如原住民族的方式。他們眼中的世界充裕滿盈,以心靈為生命動力,充滿智慧、神祕,懂得反應與創造──它不斷產生並更新自己,同時與在生命奧祕裡互相支持與合作的各種資源和諧共處。
他們眼中的人類,是這偉大奧祕的一部分,每一個人所擁有的創造、合作與貢獻的能力都是無可限量的。
就歷史上而論,我們曾夢想與憧憬的世界,似乎是個固定的有限資源疾速消逝,導致我們必須不計代價、卯足全力來競爭才能倖存、並取得優勢的世界。
從這樣的觀點或了解出發,或說從這樣的夢想出發,我們的行為將造成越來越少人真正有機會成為贏家。
我們努力剷除競爭者,我們啃食自己真正的財富──亦即所有人的創造力量與獨創性這份一切生命本具的財富。
越趨明顯的結論是,機械化與財富化的世界觀是不正確且不完整的。科學家已經看見,對現實的客觀觀點是不完整的──主觀的現實是一個活躍而不可預測、創造力無窮且持續改變的神祕過程。
……如同巴克所說:「每個人都擁有一份能贈予這世界的完美禮物──如果每個人都能釋放出那一份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禮物,世界將呈現整體的和諧。」
……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的子孫生活在一個「你或我」的世界,必須努力爭鬥求生存。我們都盼望孩子們能自由自在、充分表達自己,活在和諧與合作的關係裡,禮敬生命與全體共享的資源。
如果我們有勇氣拋棄目前的夢想──想要累積更多的夢想、催眠與驅策力──就能開闢想像與創造新夢想的空間。
在這新夢想中,我們看見自己能夠尊重、維護並且禮敬既有的一切。
這充滿滋養的空間之中,與生命建立新關係的願景之中,將處處散發出自然的和諧與創造力。


──摘自《金錢的靈魂》

2013-02-08

當我們知道夠了,生命就會更加深刻


什麼是足夠了?
每個人都可以替自己決定,但我們卻鮮少允許自己擁有這樣的經驗。
我們感到滿足的點在哪裡?擁有一切所想所需、且一點也不會過量的地方又在哪裡?
很少人記得自己生命中曾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們多半輕易略過那個足夠的點,如同浮雲飄過般,好像它根本不存在。
在某一個點,擁有了超過所需的就會變成一種負擔。
我們補償過度、裝填過度,沉浮在過度的大池子裡,一味地想從各式各樣的管道獲得滿足。
我們渴望在生命中成為一個滿足的人,這樣的體驗,無法從追逐滿足或追逐更多的過程中找到。
透過改變我們與金錢的關係,還有與彼此和生命之間的關係,將能夠重新收復這塊「足夠」的版圖。
我們可以重新找到充實與滿足感。充裕之道最偉大的老師,就是大自然,以及地球的法則──這些法則沒有修正案,也不是在議會爭取來的。無論我們是否識得這些法則,都得靠它們過活。
已故環境保護主義者唐娜.麥多斯(Dana Meadows)曾說,地球最基本的法則之一,就是足夠的法則。
她曾寫道,大自然會說,我們擁有的「就這麼多,沒有更多」。就這麼多土壤、這麼多水、這麼多陽光。
每一樣地球生長的東西,都長到適當大小之後便停止了。
地球沒有變得更大,它只是變得更好。
它的生物體會學習、成熟、變化、演化,創造出令人歎為觀止的美麗、奇異而複雜的樣貌,但是卻活在絕對的限度之內。
……個人或群體,能否在與金錢和各種資源互動時,改變「無論如何更多就是更好」的假設?
我們能否認知到,更好不是來自更多,而是在於深化我們對既有一切的經驗?
與其將「成長」視為獲得、累積錢財或東西的外在事件,我們能否重新定義「成長」,將它視為認知、感謝我們既有的一切?
……「足夠」是一個你可以感覺「已經到家」而長居之地。
……豐盛是大自然的事實,它是自然的基本法則,一切都是足夠的,也是有限度的。
這樣的限度不是一種威脅,而是能創造出更正確的關係,要求我們帶著尊重與禮敬的態度,在管理這些資源時,去了解它們有多珍貴,並且以帶給最多人最大利益的方式善加運用。
……我們已經擁有所需,恰如其分地擁有需要的一切,因此,我們必須好好利用它們來發揮影響力,為改變現狀做出貢獻。
……這個符合自然世界法則的觀點,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原則或假設,讓我們用以塑造全新的金錢文化,教導我們如何成為金錢的管理者,而非收集者。
它教導我們在運用財務資源時,將品質與智慧帶進來,用來反映我們內在的智慧,而不流於炫耀外在的財富累積。
若能這麼做,無論是美國的億萬富豪或瓜地馬拉的農民、貧民窟的單親媽媽或中產階級主管,都能藉著足夠與充裕的體驗,以及尊重財務與其他資源的管理方式,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
在這樣的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充裕與滿足,這裡面沒有犧牲──只有滿足。
充裕是一種存在方式,能為我們帶來莫大的自由與潛力。匱乏的迷思告訴我們:看待世界唯一的方式就是「不夠」、「越多越好」、「事情本來就是如此」。
充裕的真相則主張:「東西足夠給每一個人」。知道一切足夠,能啟發人們分享、合作、貢獻。
……無論哪一種人,當人們開始利用既有的資源,無論那是多少,選擇利用它們發揮影響力、帶來改變時,便能獲得滿足與充裕的體驗。
當人們好好運用手上現有的資源來支持它們最高的理想與承諾時、表達他們內心深處的價值時,他們對自身真實財富的深刻體驗,便會隨之向外擴大。


──摘自《金錢的靈魂》

2013-01-23

恆久之愛


當有時候愛是困難的,即是提醒我們繼續去愛。
但繼續去愛是什麼意思呢?真愛是全然包含的,宇宙之愛即是無所不含、全然接納,並平等地將空間與時間賦予萬物。這是一種不帶批判的心靈之臨在。
真愛是生命之愛,是所有生命之愛。它凌駕於所有強大或細弱的連結,超越我們對父母、愛人和孩子的依賴而成長。我們不去切斷這種連結,是因為他們是更大結構的一部分。
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提供人際關係的紐帶,但真愛超越與親人愛的連結,以不同的方式散發出去,所以我們不再感到被其他不熟悉的人、自然界及我們所棲居的整個世界所隔離開來。
這擁抱著所有生命的真愛,深深地轉變我們的生命。
我們接受一切事物的本然,也接受生命的掙扎、兩極性和挑戰,來取得我們在生命裡的位置。我們也接受勝利和失敗的高低潮。
這保持著如其所是,並與我們的愛相連結:創造的勢能和毀滅的勢能,幸運與不幸;生與死,無論以何種方式,已經逝去的和即將要降臨的。
這種愛並不打擾或干涉這個世界的進程。它與自身的命運諧和一致,並允許他人的命運自由開展。它偕同實相,共處於融洽與信任之中。
同時,這種愛也是活躍的,它做出貢獻,面對自己扮演角色的挑戰,去協助而非拒絕。
正如我個人的命運在其軌跡中進展,我讓他人追隨其自身的命運,永遠肯定如其所是。
這種愛包含一切,它是廣闊、沉著並參與連結的。它是所有人的朋友,在必要時也會以敵人的姿態相應。這種愛是完整與豐富的。
真愛是宗教性的:它是對於生命如其本然之完整性的一個奉獻。它相信自己的起源,並熱愛其源頭,接納如其所是與如其所顯化的。
倘若你融入並獻身於生命,而成為一個整體。你將會體驗到愛的延續性,一個恆久之愛。


──摘自《沉思:心靈的迴盪》

2013-01-01

歡迎新的一年


人就像一所客棧,
每個早晨都有新的旅客光臨。

「歡愉」、「沮喪」、「卑鄙」,
這些不速之客,
隨時都有可能會登門。

歡迎並且禮遇他們!
即使他們是一群惹人厭的傢伙,
即使他們
掃過你的客棧,
搬光你的家具,
仍然,仍然要善待他們。
因為他們每一個
都有可能為你除舊佈新,
帶進新的歡樂。

不管來者是「惡毒」、「羞慚」還是「怨懟」,
你都當站在門口,笑臉相迎,
邀他們入內。
對任何來客都要心存感念,
因為他們每一個,
都是另一世界
派來指引你的嚮導。

──摘自《Rumi在春天走進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