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6

長大成人(之二)


有些人在童年時只要一發怒,就會遭到母親的排拒,或是一些退縮、驚恐的回應。
母親代表的是愛與融合(至少在嬰兒期和童年是如此),所以這個人長大之後,只要一感受到憤怒,就會害怕失去愛及融合感。
在他過往的經驗中,愛與憤怒是不能並存的,每當他表達憤怒,母親就會收回她的愛。
……我們在童年經驗到的挫敗、衝突和排拒,導致我們和本體的各種狀態喪失了連結。我們渴望的就是這些本體的特質,因此,我們成年生活中的困惑和不滿,必定是源自於這份失落感,這份失落感通常會被我們當成是空虛、無意義、了無生氣和匱乏。
……本體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你的肉體會隨著一種模式而成長,你的本體也是一樣。新生兒所處的狀態被我們稱為「本體中的本質」,那是一種無分別的合一狀態。
三個月大的時候,嬰兒所處的是一種融合狀態。這對於母子關係的發展是必要的。
在融合狀態之後,力量會跟著發展出來,接著是價值感、喜悅和個人性的本體等等,但因為環境的干預以及人與環境的衝突,所以發展不完全。
每經歷一次痛苦和創傷,本體的某種品質就會減低,哪種品質會遭受到影響,往往取決於受創的時間點和受創的本質是什麼。
……假設我們對母親的愛被拒絕或是沒有被重視,我們心中的那份愛就受到了傷害,為了避免經驗到傷害,我們會鈍化身體某部分的感覺,如此一來我們就跟愛的甜美品質隔絕了。應該是愛的那個部分,如今卻變成了一種空洞感,
我們不記得那份愛本來是自己的,其結果是我們以為自己失去的是外在的某個東西,於是便一味地想從外面找到它。我們總想得到某個人的愛,然後用他的愛來填滿那個洞。
那個洞會讓我們憶起當時受創的情境以及當時失去的東西。這一切都還在那裏,只是被壓抑了下來。因為我們想不起當時發生了什麼或失去了什麼,所以只能感受到空虛及錯誤的品質,或是我們企圖用來補洞的一些概念。
隨著時間的演進,這些洞會日積月累地被各種情緒及信念塞滿,而這些東西又會變成我們的身分,我們的人格;我們以為自己就是這些東西了。
……人們必須學會去感受自己、覺察自己,然後才能得到有關自己的必要訊息。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缺乏自我覺察,因為他們一直在逃避那份空洞、虛假和不對勁的感覺。避免覺察是無法做內在工作的。
……長大成人,意味著從無意識變成有意識,從沒有覺知變成有覺有知,同時也意味著有能力認清事情的真相。
……成年人能察覺眼前的真相,並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侷限,然後依照這份認識而行動,成年人是實事求是的,他知道眼前的情況可以給他什麼或不能給他什麼,他不會按照無意識裡的信念行事。
舉例而言,相信你的伴侶能帶給你某些東西──愛、安全感或自我價值──就是一種孩子氣的想法。因為很明顯地,對方無法也不可能給你這些東西。
假如你的行為舉止像個小孩,你就會一直認為對方應該給你一些東西。如果他不能,你就會生氣和抱怨。
如果你是個成熟的人,那麼一開始就該知道對方能做到什麼程度。可是通常我們任不清對方的真相是什麼,因為我們無意識的信念會把對方當成母親,延續童年對母親的感覺和反應──想從她那裡得到一些東西,如果得不到,就會失望和生氣。
……當你和另一個人產生關係時,並不是真的跟他產生了深刻的連結。你會不斷地把對方當成是你的父親和母親,主要的原因就是你想繼續當嬰兒,你渴望對方是個成人,而你是個孩子。

──《鑽石途徑一》

2011-10-19

長大成人(之一)


大部分的人如果無法從外面得到愛,都會抱怨、抗議和痛苦,但成人是不抱怨的。
一個在情感上臻於成熟的人會從內心取得對自己的愛,而不再無意識地認為得不到愛就會死。
你可能以為這意味著成人就是孤立的,無法與人產生關係的,然而,這還是一種孩子式的恐懼。只有孩子會認為:「我會變得孤單一人,這多麼恐怖啊!」
成人是不怕孤單或孤獨的。成人知道他可以選擇獨立或是與別人生活在一起。
在成長的過程裡,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再需要你的母親或父親,不再需要內在或外在的母親。
在消融內在母親的過程裡,你不能再害怕自己得不到支持、保護、慰藉或滋養。
你必須認清你的內心自然有這些能力,取代母親的就是你的本體。
變成一個成人,就是去發現、整合以及發展出你的本體。
本體就是你,它不是你從母親那裏學到的某些東西。
它不要求你像母親一樣,也不要求你跟超我相連,你只要做真正的自己就夠了。
然後,你自然會得到童年時母親給過你的東西:愛、慈悲、支持、智慧、知覺、保護、快樂、滿足、自由。
本體能帶給你這所有的東西,因為本體就是支持,就是力量,就是智慧。
如果你向別人要求這些東西,就是咎由自取。你取得的是什麼呢?心理上的嬰兒狀態。
每個人都是匱乏飢渴的,心理上總是貧窮、軟弱、缺乏覺知。
你從外面得來的往往是挫敗、痛苦和失望,只有回到本體,才能發現真正的愛、支持、知覺、智慧、力量和保護;這些東西以十分單純的方式存在於本體之中。
如果你轉向外在的世界,得到的只會是痛苦,但如果你轉向本體,你就會發現你想要的東西。
你會發現自己的本質,而它就是你想從外面得到的那些東西的源頭。
所以長大成人的過程,就是去學習最基本的自然律,學會逐漸趨近於它,直到你徹底而完整地變成你的本體,並且認清它就是你所追求的一切。
這就是為什麼從古至今,所有的宗教和修行途徑都強調向內觀察。
「看進自己的內心,」他們說。「認識自己」,並不是一種道德或宗教訓誡;它指的是如實看見事情的真相。
看進內心,並不代表你會變得良善,這只是事情運作的唯一法則罷了。
它是最實際的一件事。

──摘自《鑽石途徑一》

2011-10-07

提供支援


舒適與安全,通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因為相信它們會帶來快樂與完滿的信念:「如果我夠安全,那麼我就能放鬆。」
然而,我所談的是關於你現在就能夠放鬆,即使你並非完全安全,而你永遠也不會是。
在這個理解中,比身體、心智或情緒的安全更多。有種安全,不是任何存在的特別型態,不是意味著你的身體或你親愛的人的身體,而是存在的安全,而它是永恆的。
在這裡,我想在控制與支持之間做區別。既然許多悲慘是在對一個人能控制的信念中被經驗到,而在提供支援當中經驗到極大的喜悅。
支援身體的健康,支援這個世界的健康,支援所有人類的覺醒,是喜悅而自然的。
然而無益地想像你能控制你的身體健康,你能控制這個世界的健康,或是所有人類的覺醒,事實上創造了苦難。這種苦難,從你所能提供的支援,奪去注意力與能量。
希望控制的時候,你的能量與注意力隨時都在一個渴望的結果上,不斷檢查:「我的身體健康嗎?他們的身體健康嗎?這個星球健康嗎?他們覺醒了嗎?我覺醒了嗎?」
你的能量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終點上,而不是為了這個時刻提供支援。
當你將控制轉移到支援上,你就獲得解脫。當你放棄控制的慾望,你體驗到完滿,而這種完滿可以被用在提供支援上。

──摘自《口袋中的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