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自我感或正向的自我力量來自早年的發展,天生的氣質或業力傾向會受到童年環境的反饋和鏡像的塑造,產生自己是誰的感覺。
若我們與父母有良好的連結,受到他們的尊重,就會發展出健康的自我感,反之則形成匱乏而負面的自我感。
接下來,這些初期的自我感會被老師、學校、社會狀態和之後的家庭生活所強化。透過這種重複制約,在最早期的童年模式之上,再一層層累積,以及用健康或不健康的方式不斷重建,就產生我們熟悉的自我感。
如果是不健康的自我感,自我的靈性功課在一開始就是恢復與療癒的功課,也就是了解並釋放匱乏或受傷的自我感,重新喚起失落的能量,與自己有真實的連結。
……禪修是一種療癒的過程,復原時,我們全心全意地了解使自我感軟弱、匱乏、阻塞的痛苦處境,開始看見自己的防衛和別人的期望是如何遮蔽我們最深經驗的真實基礎。我們逐漸能不再認同這些老舊模式,而產生比較健康的自我感。
當害怕而匱乏的自我被放下,我們必須像小孩一樣重新開始,認識並恢復曾受虐待或與自我分裂的身心。我們要恢復自身的感受,恢復自己的獨特觀點,說出內心的真話。
──《踏上心靈幽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