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改善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學習看見自己的真相!但認識自己並不是去認識我們的「我」,「我」之於自我就好像一杯水之於大海。「我」使我們生病,而自我是完整的。療癒之路,就是脫離「我」、導向自我的路,脫離囚籠、進入自由,脫離對立而進入合一。
當某個特定的症狀指出自己還缺乏什麼才能達到自由時,就是我學習看到錯誤或缺乏的機會,並將之接納到意識的認同之中。
詮釋的目的是讓我們看見自己還忽略了什麼,一旦看見,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再度失去這個識見,要更仔細地看清楚。只有持續、專注的觀察,才能客服所有障礙,激發愛的成長。要吸收自己的新發現,就需要愛。只要注視陰影,就能照亮陰影。
企圖儘快逃避症狀的啟示,雖然很常見,卻是完全錯誤的反應。發現自己潛意識的攻擊性而突然被嚇到的人會問:「我要怎樣才能再次擺脫這種可怕的攻擊性呢?」答案是:「你擺脫不了,只要任它存在就好!」
正是想擺脫事情的欲望導致陰影的擴大,而使我們不完整;相反的,看清楚攻擊性是什麼樣子,會使我們完整。認為這樣做會造成危險的人,就是忘記我們轉頭不看某個主題或原則時,並不能使它消失。
沒有一個原則是危險的:危險的是缺少有效的對抗力量。每一個原則都會被薺對立面中和,孤立的原則才是危險的。炎熱和嚴寒對生命同樣是危險的。只剩溫柔時,並不比嚴厲更為崇高。力量只有在平衡時,才能有穩定的支配。「世界之路」和「智慧之路」的差別在於,「世界」總是試圖展現一極,而「智慧」喜歡兩極的中間點。一旦我們了解人類是小宇宙,就會逐漸不再害怕在自己內心發現的所有原則。
如果我們從症狀中發現自己所缺乏的原則,就足以學會去愛症狀,因為症狀活生生地表現出我們所缺乏的部份。如果我們一直急於擺脫症狀,就表示還不了解這個觀念……
如果能確認這個原則,就不需要去對抗症狀。解答之鑰在於:只要接納症狀,就會使症狀成為多餘的。抗拒只會產生反抗拒力,症狀只有在對病人沒有意義時才會消失,要能如此,病人就要掌握症狀所表現的原則,並充分接受它。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只有「向內看」。
要避免對這一點有所誤解,需要在此再次說明,疾病的內容層面並不是要放下在實用層面該怎麼做的法則,探究症狀的內容並不需要禁止、阻撓任何實用的方法,而視之為多餘。
在談到對立性時,就已說明我們的目的是要以「同時共有」取代「二選一」,所以對胃潰瘍造成穿孔的病人,並不是要問:「該做詮釋,還是需要開刀?」兩者的關係是使對方有意義,而不是使對方成為不必要的。如果病人不能掌握疾病的意義,手術本身很快就會喪失意義;如果病人死了,詮釋同樣沒有意義。在這同時,我們也不可忽略大部分症狀並不會威脅生命,這時是否要接受功能性療法的決定,也就沒有那麼急迫了。
──《疾病的希望》
2011-01-25
2011-01-19
聽疾病說話
疾病與健康相隨,就好像死亡與生命相隨一樣。這種話會令人感到不舒服,但至少每個人都可以根據沒有偏見的觀察,來核對是否正確。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將新觀念強加到任何人身上,只是想幫助已有準備的人能更加覺察,以全然陌生的角度彌補原本觀點的不足。
打破錯覺絕不是件容易或愉快的事,但是必然能產生新而自由的變動。
生活本來就是一條錯覺不斷幻滅的道路,一個又一個錯覺從我們身上剝離,直到我們能擁有真理。所以做好準備的人,就會了解疾病、身體的虛弱和死亡,是生命中重要而忠誠的同伴,不但最後不會以絕望告終,反而會顯示出它們是智慧而有益的朋友,一直幫助我們找到真理與療癒的道路。
一般朋友很少能這麼誠實地對待我們,揭露我們在「我」之遊戲中的每一個動作,或是如此熱切地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陰影。事實上,如果有哪一個朋友真的敢這樣對待我們的話,恐怕會立刻被我們歸類為「敵人」,我們就是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疾病。疾病太誠實了,所以得不到我們的愛。
……我們的症狀是無法收買的,它會逼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症狀的出現顯示出我們的缺乏是什麼,顯示出我們拒絕接受什麼,顯示出仍隱身在陰影中尋找出路的是什麼,也顯示出我們已經失去了平衡。
症狀或是始終如一、或是一再重現地緊跟我們,告訴我們,問題不會像一般所想的那樣快速而明確地得到解決。每當我們以為能透過個人的影響力改變世事時,疾病就會向我們指出自己的無能和渺小。牙痛、背痛、感冒或腹瀉,就足以把耀武揚威的英雄變成一條可憐蟲,所以我們如此痛恨疾病。
所以全世界都準備投入龐大的努力來根除疾病。當然了,「我」會盡其所能誘騙我們以為上述的每一件事都只是瑣碎的枝節,而看不見各種努力的成果,都只是使我們更陷入疾病之中。
我們已經指出預防醫學或「健康的生活」都無法成功地避免疾病,還不如聽一聽智慧的古訓……「預防」(prevention)的意思就是「預先到達」(coming beforehand):在被疾病抓住之前,心甘情願地接受疾病。
最終能使我們得到醫治的就是疾病,疾病是不完整開始轉向完整的轉折點。可是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放下自己的防衛,學習傾聽疾病要告訴我們什麼。
身為病人,我們必須傾聽內在的自我,並與症狀溝通,才能學會它們要說什麼。我們必須準備好斷然地質疑關於自己的觀點與假定,努力自覺地接受症狀以身體的形式所要教導我們的任何東西。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藉著補足意識所缺乏的任何東西,而使症狀成為多餘之物,因為療癒來自於意識的擴展和成熟。假如症狀是因為陰影的一部分在身體的表現,那療癒就是反向的過程:自覺到症狀背後的法則,於是能從物質的存在解脫出來。
──摘自《疾病的希望》
打破錯覺絕不是件容易或愉快的事,但是必然能產生新而自由的變動。
生活本來就是一條錯覺不斷幻滅的道路,一個又一個錯覺從我們身上剝離,直到我們能擁有真理。所以做好準備的人,就會了解疾病、身體的虛弱和死亡,是生命中重要而忠誠的同伴,不但最後不會以絕望告終,反而會顯示出它們是智慧而有益的朋友,一直幫助我們找到真理與療癒的道路。
一般朋友很少能這麼誠實地對待我們,揭露我們在「我」之遊戲中的每一個動作,或是如此熱切地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陰影。事實上,如果有哪一個朋友真的敢這樣對待我們的話,恐怕會立刻被我們歸類為「敵人」,我們就是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疾病。疾病太誠實了,所以得不到我們的愛。
……我們的症狀是無法收買的,它會逼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症狀的出現顯示出我們的缺乏是什麼,顯示出我們拒絕接受什麼,顯示出仍隱身在陰影中尋找出路的是什麼,也顯示出我們已經失去了平衡。
症狀或是始終如一、或是一再重現地緊跟我們,告訴我們,問題不會像一般所想的那樣快速而明確地得到解決。每當我們以為能透過個人的影響力改變世事時,疾病就會向我們指出自己的無能和渺小。牙痛、背痛、感冒或腹瀉,就足以把耀武揚威的英雄變成一條可憐蟲,所以我們如此痛恨疾病。
所以全世界都準備投入龐大的努力來根除疾病。當然了,「我」會盡其所能誘騙我們以為上述的每一件事都只是瑣碎的枝節,而看不見各種努力的成果,都只是使我們更陷入疾病之中。
我們已經指出預防醫學或「健康的生活」都無法成功地避免疾病,還不如聽一聽智慧的古訓……「預防」(prevention)的意思就是「預先到達」(coming beforehand):在被疾病抓住之前,心甘情願地接受疾病。
最終能使我們得到醫治的就是疾病,疾病是不完整開始轉向完整的轉折點。可是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放下自己的防衛,學習傾聽疾病要告訴我們什麼。
身為病人,我們必須傾聽內在的自我,並與症狀溝通,才能學會它們要說什麼。我們必須準備好斷然地質疑關於自己的觀點與假定,努力自覺地接受症狀以身體的形式所要教導我們的任何東西。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藉著補足意識所缺乏的任何東西,而使症狀成為多餘之物,因為療癒來自於意識的擴展和成熟。假如症狀是因為陰影的一部分在身體的表現,那療癒就是反向的過程:自覺到症狀背後的法則,於是能從物質的存在解脫出來。
──摘自《疾病的希望》
2011-01-18
流行性感冒與感冒
流行性感冒與感冒,都是急性發炎過程,所以可說是顯示衝突的處理,詮釋的重點則放在發炎過程發生的部位和區域。感冒會發生在危機時刻,事情使我們感到惱怒(直譯為臨到鼻頭),或是覺得某件事沈悶乏味(直譯為鼻塞)。
有的人可能覺得「危機時刻」的說法過於誇張,我們指的是常見、普通的日常狀況,可是在心理上仍然是重要的,會使我們壓力過大、要求過多,所以我們會尋找某種正當的理由往後退縮一些。由於那時我們還沒準備好承受這些「輕微的」日常狀況,也不願有意識地承認自己想逃離的慾望,於是產生體化症:身體開始真正活出鼻塞、傷風的症狀。
我們經由潛意識之路來達到目的,還附帶一個好處,就是每個人都了解我們的處境,這是我們在意識層面處理相關衝突時所沒有的好處。
感冒讓我們有機會脫離壓迫的特殊處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能完全表達身體層面的敏感性。
於是我們會覺得頭痛(在這種情形下,沒有人會期望我們進行其他的意識活動)、開始流淚、每件事都令人感到不舒服,這種整體的敏感性最後會加強到「嚴重的粘膜發炎」,沒有人可以靠近我們,任何人都不能碰觸我們,鼻子堵塞而完全無法與人溝通(呼吸本身也是一種接觸)。「我感冒了,不要靠近我」這種警告,可以成功地不讓任何人接近。這種防衛的態度還可以藉著打噴嚏,讓人遠離我們,因為這是更具攻擊性的防衛武器。喉嚨痛也可以降低語言的溝通,任何爭辯都是無用的。「大聲咳嗽」更是一種威脅的聲音,在這種情形下,毫無對話的樂趣,充其量只是「向別人咳嗽(怒吼)」罷了。
在進行這種大規模抗拒的情形下,難怪身體最重要的防衛器官扁桃腺也全力以赴地工作,扁桃腺會腫脹到「吞不下任何東西」,這種情況會讓我們自問到底想不想吞下什麼東西,因為吞嚥是一種接受的行為,表示我們不願再做這件事了(俗諺「對某件事極其厭倦」的字面意義是「不想再吃某個東西」)。
感冒和畏寒說明每個層面的情形,酸痛的四肢和耗竭的感覺是流行性感冒的特徵,會限制所有活動,肩膀的酸痛顯然表示背負太重的問題,而我們已經不想再承擔了。
膿痰和黏液表示我們試圖擺脫所有問題,我們越不受問題的拘束,就會覺得越輕鬆。濃稠的黏液原本造成堵塞,妨礙溝通的流動,開始溶解、液化時,溝通就逐漸恢復,又可以開始活動。
所以每一次感冒都會結束在某件事開始進行時,表示我們的發展又向前邁進一小步。自然療法認為感冒是一種完全健康的潔淨過程,可以把毒素排到體外。在心理層面上,也得以消解並排出相當於毒素的問題。身體和靈魂都從危機中變得堅強,直到下次有別的事情又滿到我們的鼻子……
──摘自《疾病的希望》
有的人可能覺得「危機時刻」的說法過於誇張,我們指的是常見、普通的日常狀況,可是在心理上仍然是重要的,會使我們壓力過大、要求過多,所以我們會尋找某種正當的理由往後退縮一些。由於那時我們還沒準備好承受這些「輕微的」日常狀況,也不願有意識地承認自己想逃離的慾望,於是產生體化症:身體開始真正活出鼻塞、傷風的症狀。
我們經由潛意識之路來達到目的,還附帶一個好處,就是每個人都了解我們的處境,這是我們在意識層面處理相關衝突時所沒有的好處。
感冒讓我們有機會脫離壓迫的特殊處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能完全表達身體層面的敏感性。
於是我們會覺得頭痛(在這種情形下,沒有人會期望我們進行其他的意識活動)、開始流淚、每件事都令人感到不舒服,這種整體的敏感性最後會加強到「嚴重的粘膜發炎」,沒有人可以靠近我們,任何人都不能碰觸我們,鼻子堵塞而完全無法與人溝通(呼吸本身也是一種接觸)。「我感冒了,不要靠近我」這種警告,可以成功地不讓任何人接近。這種防衛的態度還可以藉著打噴嚏,讓人遠離我們,因為這是更具攻擊性的防衛武器。喉嚨痛也可以降低語言的溝通,任何爭辯都是無用的。「大聲咳嗽」更是一種威脅的聲音,在這種情形下,毫無對話的樂趣,充其量只是「向別人咳嗽(怒吼)」罷了。
在進行這種大規模抗拒的情形下,難怪身體最重要的防衛器官扁桃腺也全力以赴地工作,扁桃腺會腫脹到「吞不下任何東西」,這種情況會讓我們自問到底想不想吞下什麼東西,因為吞嚥是一種接受的行為,表示我們不願再做這件事了(俗諺「對某件事極其厭倦」的字面意義是「不想再吃某個東西」)。
感冒和畏寒說明每個層面的情形,酸痛的四肢和耗竭的感覺是流行性感冒的特徵,會限制所有活動,肩膀的酸痛顯然表示背負太重的問題,而我們已經不想再承擔了。
膿痰和黏液表示我們試圖擺脫所有問題,我們越不受問題的拘束,就會覺得越輕鬆。濃稠的黏液原本造成堵塞,妨礙溝通的流動,開始溶解、液化時,溝通就逐漸恢復,又可以開始活動。
所以每一次感冒都會結束在某件事開始進行時,表示我們的發展又向前邁進一小步。自然療法認為感冒是一種完全健康的潔淨過程,可以把毒素排到體外。在心理層面上,也得以消解並排出相當於毒素的問題。身體和靈魂都從危機中變得堅強,直到下次有別的事情又滿到我們的鼻子……
──摘自《疾病的希望》
2011-01-14
人身上的宇宙能量
大多數人在與自己和他人失去連結後,會選擇以政治的而非人性的方式跟人產生關係,因此,他們會去照顧彼此的福祉和感受。從能量的角度來說,因為已經與宇宙的能量失去連結,所以他們依賴的是新陳代謝的能量。
他們試圖運用這股能量來影響他人與周遭事物,為的是確保自己的安全。這樣一來,生命就僅僅是各種不同的義務與角色,這只會造成物化與防衛,阻斷了人們原本可以隨宇宙能量流動的經驗。當然,這是一個誘人的選擇,因為它提供了興奮與某種生命意義。
這個與宇宙能量分離的觀念也給人們一個想法,人似乎是可以互相幫助,也能得到幫助的。確實,社會機構的發展就是為了照顧他人,這使得某些人被定義為客戶或病人,而另一些人則成了照顧者。
這樣來看,人們被視為彼此的或環境的受害者,而不再是自己經驗的創造者。這個看法有其一定的地位,然而,如果只用這種角度看事情,會對自主性的個人成長與發展構成極大的限制。緊抱著這種不負責任的外在依賴的態度時,個人成長將嚴重受限。這也是照顧的基本結構──如果人們相信能量是可以轉移與接收的,他們會覺得能量是會流失與欠缺的。我們的健保體系以及許多治療與治癒的概念,都依循著這種思考模式。
另一種看法是,人們不會失去能量,他們是將能量投注在固著與阻塞上。如果能學著放下固著,他們就能重新發動自己保留的能量,而不必依賴任何人的幫助或治癒。
超越新陳代謝能量限制的,是在所有生命形式間流動的宇宙能量。從人類受孕開始,這個能量就以此人獨特的模式存在著,同時在其有生之年給予活力與生氣。這個身體新陳代謝的過程,是每個人使用能量的方式;這能量不是創造出來的,它是要被加以組織的。基本上,這個能量並不屬於這個身體,它是屬於宇宙的。我們都在相同的能量池中泅泳著,因此人與人在深沈的能量層次上永遠是有所連結的。
人的獨特性取決於架構他們能量模式的基因遺傳特性,加上與家人和社會互動經驗中所產生的所有能量阻塞及抗拒。如果一個人可以消除所有的阻塞及抗拒(正是一些靈修或宗教提出的目標),這個人就會消失在超個人的顛峰經驗中,體驗到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和諧中。
──摘自《生命花園》
他們試圖運用這股能量來影響他人與周遭事物,為的是確保自己的安全。這樣一來,生命就僅僅是各種不同的義務與角色,這只會造成物化與防衛,阻斷了人們原本可以隨宇宙能量流動的經驗。當然,這是一個誘人的選擇,因為它提供了興奮與某種生命意義。
這個與宇宙能量分離的觀念也給人們一個想法,人似乎是可以互相幫助,也能得到幫助的。確實,社會機構的發展就是為了照顧他人,這使得某些人被定義為客戶或病人,而另一些人則成了照顧者。
這樣來看,人們被視為彼此的或環境的受害者,而不再是自己經驗的創造者。這個看法有其一定的地位,然而,如果只用這種角度看事情,會對自主性的個人成長與發展構成極大的限制。緊抱著這種不負責任的外在依賴的態度時,個人成長將嚴重受限。這也是照顧的基本結構──如果人們相信能量是可以轉移與接收的,他們會覺得能量是會流失與欠缺的。我們的健保體系以及許多治療與治癒的概念,都依循著這種思考模式。
另一種看法是,人們不會失去能量,他們是將能量投注在固著與阻塞上。如果能學著放下固著,他們就能重新發動自己保留的能量,而不必依賴任何人的幫助或治癒。
超越新陳代謝能量限制的,是在所有生命形式間流動的宇宙能量。從人類受孕開始,這個能量就以此人獨特的模式存在著,同時在其有生之年給予活力與生氣。這個身體新陳代謝的過程,是每個人使用能量的方式;這能量不是創造出來的,它是要被加以組織的。基本上,這個能量並不屬於這個身體,它是屬於宇宙的。我們都在相同的能量池中泅泳著,因此人與人在深沈的能量層次上永遠是有所連結的。
人的獨特性取決於架構他們能量模式的基因遺傳特性,加上與家人和社會互動經驗中所產生的所有能量阻塞及抗拒。如果一個人可以消除所有的阻塞及抗拒(正是一些靈修或宗教提出的目標),這個人就會消失在超個人的顛峰經驗中,體驗到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和諧中。
──摘自《生命花園》
2011-01-11
臨終:走入靈性大愛中
依我所見,走到臨終的這一點上,愛是我們和這有形世界的最後締結。
幾乎我認識的每個尚有遺愛的臨終者,都用某種方式告訴我,死亡最令人難受的地方,是要告別所愛的人。
……有個男子的表達方式,是對著我伸長手,掌心朝上,五指張開。他指著手心跟我說:「看見了嗎?如果我緊握著生命裡重要的一切,它們就會從指縫流逝。當我張開手,這一切都在我掌心:我的家人,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對我的愛。」
我們鬆開了手,步入超個體的我性和覺識層次,我們自然流露的存在狀態就是愛。愛是無邊無際的開闊狀態,因此是涵攝最廣的意識層次。愛是存有本源的品質,從這個意義來說,在臨終過程的這個重要關頭,愛可以說是形體生命的最終元素,也是通往無形世界的門戶。
……臨終者往往就是在達到「心智淨空,心靈敞開」的這一點上,會說自己進入超個體境界,雖然有些人會早點提及這類經驗,有些人則從未說過……我多次目睹臨終者看見了我看不見的存在時,所流露的欣喜和安慰。我看見他們伸出手握著我看不見的存在的手,聽到了他們得到慰藉而鬆了口氣的嘆息。
……我們的文化終究要發展出靈性的指引和啟發,鼓舞人分享體驗到存在的深層向度時的深度平靜,不能只停留在陳詞濫調的層次。我們終究要發展出屬靈的脈絡、視野和知識,使之普及於大眾,讓世人相信臣服的平靜,指引世人走向臣服。
這是我們的文化必須接受的發展任務,也是一項進化的挑戰。
──摘自《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幾乎我認識的每個尚有遺愛的臨終者,都用某種方式告訴我,死亡最令人難受的地方,是要告別所愛的人。
……有個男子的表達方式,是對著我伸長手,掌心朝上,五指張開。他指著手心跟我說:「看見了嗎?如果我緊握著生命裡重要的一切,它們就會從指縫流逝。當我張開手,這一切都在我掌心:我的家人,我對他們的愛,他們對我的愛。」
我們鬆開了手,步入超個體的我性和覺識層次,我們自然流露的存在狀態就是愛。愛是無邊無際的開闊狀態,因此是涵攝最廣的意識層次。愛是存有本源的品質,從這個意義來說,在臨終過程的這個重要關頭,愛可以說是形體生命的最終元素,也是通往無形世界的門戶。
……臨終者往往就是在達到「心智淨空,心靈敞開」的這一點上,會說自己進入超個體境界,雖然有些人會早點提及這類經驗,有些人則從未說過……我多次目睹臨終者看見了我看不見的存在時,所流露的欣喜和安慰。我看見他們伸出手握著我看不見的存在的手,聽到了他們得到慰藉而鬆了口氣的嘆息。
……我們的文化終究要發展出靈性的指引和啟發,鼓舞人分享體驗到存在的深層向度時的深度平靜,不能只停留在陳詞濫調的層次。我們終究要發展出屬靈的脈絡、視野和知識,使之普及於大眾,讓世人相信臣服的平靜,指引世人走向臣服。
這是我們的文化必須接受的發展任務,也是一項進化的挑戰。
──摘自《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2011-01-05
是什麼在創造你的實相
問題:你說我們創造了自己的實相,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可是我們的經驗並非由我們來決定,這其中是不是有矛盾呢?
喇哈夏答:看起來好像是彼此矛盾,因為有了「我們創造自己的實相」這個概念,所以如果出現了「壞事」,你就會有罪惡感。然而,這是個誤解。是什麼創造了我們的實相呢?是無意識。如果你帶著童年的傷痛,這個傷痛就會在你的無意識裡創造出一個身分。舉例來說,當你出生時,有人把你抱到另一個房間,所以你有了與母親分離的經歷,可是你還不曾「有意識」地體驗這份分離,於是你會一直防衛這個部分。
但是整個存在就是要你完整,所以在無意識中,你會反覆地吸引離開你的人。因為這個傷口大喊著:「你要感受我!」但你說:「我不要感受你,這太痛苦了!」
於是這個傷口會不斷創造類似的情境,來逼迫你重新體驗這個傷痛。
從這個層面來看,是我們創造了自己的實相。但不是你的「表意識」清醒地創造,而是你的「無意識」不斷在受苦,這就叫做業力。
假如你這輩子不肯去體驗它,下輩子還是得經歷;當你真正去體驗之後,它會消失、結束,其中的能量就會釋放出來,進入好的面向。
所以當你有意識的時候,就會創造出新的實相。
那麼,是什麼在創造你的實相?是意識本身,而不是你的小我在創造。
──摘自《心的煉金術》
喇哈夏答:看起來好像是彼此矛盾,因為有了「我們創造自己的實相」這個概念,所以如果出現了「壞事」,你就會有罪惡感。然而,這是個誤解。是什麼創造了我們的實相呢?是無意識。如果你帶著童年的傷痛,這個傷痛就會在你的無意識裡創造出一個身分。舉例來說,當你出生時,有人把你抱到另一個房間,所以你有了與母親分離的經歷,可是你還不曾「有意識」地體驗這份分離,於是你會一直防衛這個部分。
但是整個存在就是要你完整,所以在無意識中,你會反覆地吸引離開你的人。因為這個傷口大喊著:「你要感受我!」但你說:「我不要感受你,這太痛苦了!」
於是這個傷口會不斷創造類似的情境,來逼迫你重新體驗這個傷痛。
從這個層面來看,是我們創造了自己的實相。但不是你的「表意識」清醒地創造,而是你的「無意識」不斷在受苦,這就叫做業力。
假如你這輩子不肯去體驗它,下輩子還是得經歷;當你真正去體驗之後,它會消失、結束,其中的能量就會釋放出來,進入好的面向。
所以當你有意識的時候,就會創造出新的實相。
那麼,是什麼在創造你的實相?是意識本身,而不是你的小我在創造。
──摘自《心的煉金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