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的靈性採取完全不同的途徑,不再提供更多信念作為你的收藏品,而是劈開你最珍愛的假設,呈現出根部、活生生的源頭,所有概念都由此生出。
尼蕯哥達塔說:「丟掉它!不論你了解什麼,都不是真理,都要丟到船外。」
其實,徹底的靈性教導你,你的觀念和故事就是唯一使你與你根本性質的真理分開的東西。一旦你不再把它們當成真實,能如實看見它們只是思緒,就有機會跌入浩瀚、寬廣、明亮、沒有思緒的當下,這是你一直以來已經是的真正的你:活生生的實相,沒有任何思緒有可能碰觸到它。
拉瑪納‧瑪哈希說:「體悟並不是獲得任何新的事物或能力,它只是移除所有偽裝。」
佛教大師和印度聖人並不是唯一強調放下概念包袱的人……基督宗教的神祕主義者,如艾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和聖十字若望,都詳細談到後來被稱為「消去法」的方法,這個方法認為任何關於神的說法都不是正確的,因為神是超越所有概念知識的浩瀚空無。艾克哈特寫下:「神是無名而不可言說的。」接著又說:「你能放下的最崇高、最高尚的事,就是為了神的緣故放下神。」也就是為了活生生的神,放下概念化的神。然而,根據消去法大師所說的,你可以在超越頭腦的層面,直接無疑地認識神。
耶穌自己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更容易。」雖然他談的基本上是指物質財富的執著,但也隱指信念的財富。在他的那個時代(以及我們這個時代),許多人都透過信念認同自己……耶穌曾說到:「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意思就是你必須純真、開放、接納,像小孩子的信心一樣,不受教條的妨礙。耶穌教導的道路強調靈性的貧窮與謙卑,要剝光老舊的你,受洗重生到當下的新鮮。
──摘自《當下覺醒》
2011-02-17
2011-02-15
說出真相
自我探索的表現之一,就是「說出真相」。我注意到人們常會表達相對真相,例如「我生氣了」,或是「你傷害我」,然後假設就那一點來說是真的。
直接的、相對的真相可能是你真的生氣或受傷,然而那並非完整的真相。那是你所感覺到的。在那一刻,你所感覺到的可能是相對真相,但並非最深切的真相。
通常我們將所感覺到、所感受到以及所經驗到的詮釋為全部真相,而這樣的詮釋卻讓苦難的循環永存。我們將感覺、想法、情緒和狀況,組成個人的故事,並將個人的故事當做是真相。
不管情緒的故事是苦惱的還是慈悲的,都不是最終的真相。能分辨故事和真相是分別智的一個面向,它其實是自我探索的天然副產物。
由於我們將自己誤認為物質體、情緒體或是心靈體,巨大的困惑因此產生。當物質體經驗到痛苦,我們就說「我受傷了,我覺得不舒服」,這是語言的一般用法。說「我的身體受傷了,我的身體感到痛苦」,具有非常不同的含意。當情緒體在混亂當中,我們會說「我不高興,我感到絕望,我生氣了」,而不是「我的情緒混亂,憤怒浮起,絕望升起」。
不管你是快樂或悲傷,你有機會可以說出比這些感覺更深刻的真相。這對大部分人都很極端,因為當他們覺得悲傷,他們只想再次感到快樂。對大部分人而言,這是自然的渴望。或者如果他們覺得快樂,就會想一直感到快樂,永遠不再感到悲傷。
會隨狀況而變化,很明顯地是這個世界的基本定律……任何情況都會改變……如果這些變化能被接受而不是被抗拒,那麼不快樂的感覺就只是不快樂的感覺而已,沒有除了不快樂的感覺以外的含意。隨著這個理解,你會經驗他們就像經驗太陽或雨水。你不必隨時都要有太陽,事實上,你也不會有。不管呈現什麼就是什麼。
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的主體,那什麼不是變化的主體呢?你的真實天性。
不管你認為自己是誰,看看這個想法是否會變化,如果是,就像個實驗般,將它棄置,然後說出除此之外還剩下什麼的真相。隨著你的身體變化卻不會改變的是什麼?隨著你的狀況改變卻不會改變的是什麼?隨著你的情緒變化卻不會改變的是什麼?逐一說出真相,直到你知道你自己是個不變的存在。
說出真相,甚至比領悟更重要,比快樂更重要。專心一意地說出真相,然後是更深刻的真相。你個人的故事不管有多驚人,都會被揭露出並不具有最後的真實性。
認同自己只是一個身體,或者是消逝的狀態或條件,這是所有個人苦難的根源。
同時,就在所有苦難經驗之下,你是誰的真相等著被揭開。你是光輝的、自由的意識……當你只把自己當成一個軀體、一個想法、某種情緒或某種情境而受困,你就是活在謊言裡,而謊言總是帶來苦難。
我們許多人把生命過得很浮面,我們因為這種膚淺而受苦,因為在我們每個人之中都有個存在深淵,它想讓自己被知道、被感覺、被表達以及被面對。只要我們還固守浮面的真相,我們就可悲地錯過更深的啟示。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經驗著強大的集體苦難,然而我們隨時都有完全的能力可以停止它,說出真相──這裡有什麼?這裡可能有悲傷,這裡可能有憤怒,然而這裡還有什麼呢?有什麼比這些更深刻的呢?
我們隨時有機會,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未來或過往轉開,轉向當下這一刻,好讓我們能真正地自我探索到什麼是最終的,什麼是永遠臨在的。
──摘自《口袋裡的鑽石》
直接的、相對的真相可能是你真的生氣或受傷,然而那並非完整的真相。那是你所感覺到的。在那一刻,你所感覺到的可能是相對真相,但並非最深切的真相。
通常我們將所感覺到、所感受到以及所經驗到的詮釋為全部真相,而這樣的詮釋卻讓苦難的循環永存。我們將感覺、想法、情緒和狀況,組成個人的故事,並將個人的故事當做是真相。
不管情緒的故事是苦惱的還是慈悲的,都不是最終的真相。能分辨故事和真相是分別智的一個面向,它其實是自我探索的天然副產物。
由於我們將自己誤認為物質體、情緒體或是心靈體,巨大的困惑因此產生。當物質體經驗到痛苦,我們就說「我受傷了,我覺得不舒服」,這是語言的一般用法。說「我的身體受傷了,我的身體感到痛苦」,具有非常不同的含意。當情緒體在混亂當中,我們會說「我不高興,我感到絕望,我生氣了」,而不是「我的情緒混亂,憤怒浮起,絕望升起」。
不管你是快樂或悲傷,你有機會可以說出比這些感覺更深刻的真相。這對大部分人都很極端,因為當他們覺得悲傷,他們只想再次感到快樂。對大部分人而言,這是自然的渴望。或者如果他們覺得快樂,就會想一直感到快樂,永遠不再感到悲傷。
會隨狀況而變化,很明顯地是這個世界的基本定律……任何情況都會改變……如果這些變化能被接受而不是被抗拒,那麼不快樂的感覺就只是不快樂的感覺而已,沒有除了不快樂的感覺以外的含意。隨著這個理解,你會經驗他們就像經驗太陽或雨水。你不必隨時都要有太陽,事實上,你也不會有。不管呈現什麼就是什麼。
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的主體,那什麼不是變化的主體呢?你的真實天性。
不管你認為自己是誰,看看這個想法是否會變化,如果是,就像個實驗般,將它棄置,然後說出除此之外還剩下什麼的真相。隨著你的身體變化卻不會改變的是什麼?隨著你的狀況改變卻不會改變的是什麼?隨著你的情緒變化卻不會改變的是什麼?逐一說出真相,直到你知道你自己是個不變的存在。
說出真相,甚至比領悟更重要,比快樂更重要。專心一意地說出真相,然後是更深刻的真相。你個人的故事不管有多驚人,都會被揭露出並不具有最後的真實性。
認同自己只是一個身體,或者是消逝的狀態或條件,這是所有個人苦難的根源。
同時,就在所有苦難經驗之下,你是誰的真相等著被揭開。你是光輝的、自由的意識……當你只把自己當成一個軀體、一個想法、某種情緒或某種情境而受困,你就是活在謊言裡,而謊言總是帶來苦難。
我們許多人把生命過得很浮面,我們因為這種膚淺而受苦,因為在我們每個人之中都有個存在深淵,它想讓自己被知道、被感覺、被表達以及被面對。只要我們還固守浮面的真相,我們就可悲地錯過更深的啟示。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經驗著強大的集體苦難,然而我們隨時都有完全的能力可以停止它,說出真相──這裡有什麼?這裡可能有悲傷,這裡可能有憤怒,然而這裡還有什麼呢?有什麼比這些更深刻的呢?
我們隨時有機會,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未來或過往轉開,轉向當下這一刻,好讓我們能真正地自我探索到什麼是最終的,什麼是永遠臨在的。
──摘自《口袋裡的鑽石》
2011-02-11
別讓靈性信念妨礙覺醒
儘管各種靈性傳承都警告人要避免落入教條的誘惑,但靈性教條仍是非常誘人的。透過你的靈性信念,你可以在這個看起來充滿威脅又混亂的世界中,得到安全感和舒適感,與看法相同的其他人一起創造社群,並根據某些基本原則安排你的生活,連結到一代有一代傳遞下來的靈性能量之流。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你用熟悉、確定、無疑(也不可質疑)的過濾器投射在真實之上,以此取代直接體驗真實的可能性。這種過濾器接下來會製造靈性的意識型態和教條,而在世界造成如此多的破壞(順帶一提,我並不是暗示靈性信仰本身有任何問題,其實有些信仰是人類想像力的大師之作,有如詩或交響樂一樣。只有在你執著於這些信仰,誤把它們當成真理時,才會造成痛苦)。
……靈性信念為「自我」提供更正向的身分認同,蓋在黑洞上面,補償不足的感受,你可能認為:「我一定是好人,因為我遵守福音書的話、瑜伽聖人的教導、佛陀的話語。」一段時間之後,你把這些信念塑造成舒適的內在世界,核心就是更崇高、更屬靈的你,但這個世界只不過是一種幻想、另一種建構、更多「自我」的糖衣,並不會使你更接近真實的靈性覺醒。
徹底的靈性會完全燒毀你幻想世界的圍牆,邀請你直接面對自己的缺乏感和不足感,不受概念的干擾。在當下覺察的光中,你會看見獨立的自我只是一種建構,感受就只是感受,完全與真正的你無關,真正的你是無限的空間,思緒和感受在其中生起。尼蕯哥達塔說:「放棄你界定自己的傾向,不論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概念,都不可能是真的。」內在的空虛感或許看起來很可怕,其實正指出存在核心的光輝空無。當你穿透層層信念和自我概念,可能會想詢問更深的問題,而引導你直接經驗這個光輝的空無:生命到底是什麼?重點是什麼?我到底是誰?
即使是靈性上最正確的不二概念,也可能被「自我」吸納為舒適的靈性身分。我認識一些人定期參加靈性聚會和密集修行,閱讀禪學大師和吠檀多聖人的著作,談論不二論的行話,滔滔陳述哲學(如「我就是意識,在自己和別人之間沒有分隔,獨立的自我其實不存在」),但他們只是在重複那些死文字,並沒有展現出他們的體悟。如此執著的觀念和信念,只會阻礙清晰的看見,最終成為覺醒的障礙。就如尼蕯哥達塔說的:「最正確的地圖,仍只是一張紙。」
儘管文字表達的意思是獨立自我的不存在,但在更隱微的層面,強調概念上的知道,只會強化知者(獨立的某個認為自己知道的人)表面的堅實性。拉瑪納‧瑪哈希說:「停止當知者,然後就完美了。」
──摘自《當下覺醒》
……靈性信念為「自我」提供更正向的身分認同,蓋在黑洞上面,補償不足的感受,你可能認為:「我一定是好人,因為我遵守福音書的話、瑜伽聖人的教導、佛陀的話語。」一段時間之後,你把這些信念塑造成舒適的內在世界,核心就是更崇高、更屬靈的你,但這個世界只不過是一種幻想、另一種建構、更多「自我」的糖衣,並不會使你更接近真實的靈性覺醒。
徹底的靈性會完全燒毀你幻想世界的圍牆,邀請你直接面對自己的缺乏感和不足感,不受概念的干擾。在當下覺察的光中,你會看見獨立的自我只是一種建構,感受就只是感受,完全與真正的你無關,真正的你是無限的空間,思緒和感受在其中生起。尼蕯哥達塔說:「放棄你界定自己的傾向,不論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概念,都不可能是真的。」內在的空虛感或許看起來很可怕,其實正指出存在核心的光輝空無。當你穿透層層信念和自我概念,可能會想詢問更深的問題,而引導你直接經驗這個光輝的空無:生命到底是什麼?重點是什麼?我到底是誰?
即使是靈性上最正確的不二概念,也可能被「自我」吸納為舒適的靈性身分。我認識一些人定期參加靈性聚會和密集修行,閱讀禪學大師和吠檀多聖人的著作,談論不二論的行話,滔滔陳述哲學(如「我就是意識,在自己和別人之間沒有分隔,獨立的自我其實不存在」),但他們只是在重複那些死文字,並沒有展現出他們的體悟。如此執著的觀念和信念,只會阻礙清晰的看見,最終成為覺醒的障礙。就如尼蕯哥達塔說的:「最正確的地圖,仍只是一張紙。」
儘管文字表達的意思是獨立自我的不存在,但在更隱微的層面,強調概念上的知道,只會強化知者(獨立的某個認為自己知道的人)表面的堅實性。拉瑪納‧瑪哈希說:「停止當知者,然後就完美了。」
──摘自《當下覺醒》
2011-02-01
與內在相遇的靜心
當你看見一個朋友,突然感覺到一陣喜悅在你的內心升起,這個時候要集中精神在這個喜悅上,去感覺它,而且變成它,帶著覺知,而且充滿著喜悅來會見那個朋友,讓那個朋友只是在周圍,而你保持停留在你快樂的感覺之中。
這在很多其他情況下也可以做。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你突然感覺到某種東西在你裡面升起,那麼,你要忘掉太陽,讓它停留在周圍,你要停留在你上升能量的感覺裡。當你注意看它的那個片刻,它將會散開來,它將會變成你的整個身體、整個存在。
不要只是成為它的觀察者,要融入它。你感覺到喜悅、快樂、或喜樂的情況是很少的,但你卻又一直在錯過它們,因為你變得集中在客體上。
每當有喜悅,你覺得它是來自外在。你碰到一個朋友,當然,那喜悅似乎是來自於你的朋友,來自你看到他,但那並不是實際上的情形。那個喜悅永遠都是在你裡面,那個朋友只是變成一個情況,那個朋友只是幫助你的喜悅浮現,幫助你去發現它的存在。
不僅喜悅如此,其他每一樣東西也都是如此;憤怒、悲傷、不幸、快樂,以及每一樣東西都是如此。其他東西都只是一些情況,在那些情況裡,隱藏在你裡面的東西被表現出來了。它們並非致因,它們並沒有導致你裡面的某些東西。任何正在發生的,都已經在你身上,它一直都在那裡。跟朋友的會合只是變成一種情況,在那個情況裡,任何隱藏的東西都會表現出來。它從那個隱藏的泉源變成可見的、明顯的。每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要停留在內在的感覺,那麼你對生命裡面的每一樣東西都將會有一個不同的態度。
即使對負向的感情,你也要這麼做。當你生氣的時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引發你生氣的人身上,讓它停留在周圍,而你只要變成憤怒,全然地去感覺那個憤怒,讓它發生在你裡面,不要做合理化的解釋,不要說是那個人創造了它,不要譴責那個人,他只是變成那個情況,要對他感激,因為他幫助你使某些隱藏在裡面的東西顯現出來,他打擊到某個你隱藏傷口的地方,他讓你覺知到它,所以你就變成了那個傷口。
不論是正向的或負向的,不論是任何感覺,都要使用這個,這樣做會使你的內在產生很大的改變。如果那個感情是負向的,當你覺知到它存在你裡面,你就能夠免於它。如果那感情是正向的,你將會變成那個感情本身。如果它是喜悅,你將會變成喜悅;如果它是憤怒,憤怒將會瓦解。
正向的感情和負向的感情之間的不同就是:如果你覺知到某一個感情,當你變覺知的時候,那個感情就瓦解掉,那麼它就是負向的。如果當你覺知到某一個感情,你就變成了那個感情,然後那個感情就散布開來而變成你的存在,那麼它就是正向的。覺知在這兩種情況下的運作是不一樣的。如果它是一個有毒的感情,你會透過覺知而擺脫它;如果它是好的、喜樂的、狂喜的,你就會變成與它合一。覺知會加深它。
──摘自《靜心觀照》
這在很多其他情況下也可以做。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你突然感覺到某種東西在你裡面升起,那麼,你要忘掉太陽,讓它停留在周圍,你要停留在你上升能量的感覺裡。當你注意看它的那個片刻,它將會散開來,它將會變成你的整個身體、整個存在。
不要只是成為它的觀察者,要融入它。你感覺到喜悅、快樂、或喜樂的情況是很少的,但你卻又一直在錯過它們,因為你變得集中在客體上。
每當有喜悅,你覺得它是來自外在。你碰到一個朋友,當然,那喜悅似乎是來自於你的朋友,來自你看到他,但那並不是實際上的情形。那個喜悅永遠都是在你裡面,那個朋友只是變成一個情況,那個朋友只是幫助你的喜悅浮現,幫助你去發現它的存在。
不僅喜悅如此,其他每一樣東西也都是如此;憤怒、悲傷、不幸、快樂,以及每一樣東西都是如此。其他東西都只是一些情況,在那些情況裡,隱藏在你裡面的東西被表現出來了。它們並非致因,它們並沒有導致你裡面的某些東西。任何正在發生的,都已經在你身上,它一直都在那裡。跟朋友的會合只是變成一種情況,在那個情況裡,任何隱藏的東西都會表現出來。它從那個隱藏的泉源變成可見的、明顯的。每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要停留在內在的感覺,那麼你對生命裡面的每一樣東西都將會有一個不同的態度。
即使對負向的感情,你也要這麼做。當你生氣的時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引發你生氣的人身上,讓它停留在周圍,而你只要變成憤怒,全然地去感覺那個憤怒,讓它發生在你裡面,不要做合理化的解釋,不要說是那個人創造了它,不要譴責那個人,他只是變成那個情況,要對他感激,因為他幫助你使某些隱藏在裡面的東西顯現出來,他打擊到某個你隱藏傷口的地方,他讓你覺知到它,所以你就變成了那個傷口。
不論是正向的或負向的,不論是任何感覺,都要使用這個,這樣做會使你的內在產生很大的改變。如果那個感情是負向的,當你覺知到它存在你裡面,你就能夠免於它。如果那感情是正向的,你將會變成那個感情本身。如果它是喜悅,你將會變成喜悅;如果它是憤怒,憤怒將會瓦解。
正向的感情和負向的感情之間的不同就是:如果你覺知到某一個感情,當你變覺知的時候,那個感情就瓦解掉,那麼它就是負向的。如果當你覺知到某一個感情,你就變成了那個感情,然後那個感情就散布開來而變成你的存在,那麼它就是正向的。覺知在這兩種情況下的運作是不一樣的。如果它是一個有毒的感情,你會透過覺知而擺脫它;如果它是好的、喜樂的、狂喜的,你就會變成與它合一。覺知會加深它。
──摘自《靜心觀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