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心理學研究者、心理諮商人員及成長課程會犯個錯誤:我們「應該」要有內心的成長。
在這類諮商治療中,最常見的就是強調要疏通「阻塞障礙」,因為這些阻塞妨礙了人們「做他自己」,這些人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著一幅成為完美之人的圖像,並且企圖協助別人「清除掉」人生道路上的阻塞障礙,協助每個人變得完美。
在十九、二十世紀,出現了許多社會心理學派,他們鼓吹、倡導淨化心靈和內在。他們想要改變這個世界,並且相信因為童年或周遭導致的不幸,會阻撓成年人發展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這種想改變世界、要依照自己心中藍圖打造新世界的想法,完完全全是孩子氣的想法。
這類的心理治療,都將「內在小孩」當做中心,但完全忽略了尊重這份傷痛的重要性,只想除去那份傷痛,藉以得到療癒。
他們想幫助內在小孩,想重新給予他一個已獲得療癒的完美童年。他們只看到這個小孩,想治療他的傷口,免除他的痛苦、怒氣,但這並沒有任何助益,反而適得其反。
越是重溫孩童時的感覺,就越偏離解開問題的癥結之處,要是不尊重、接受童年的際遇,我們只會再度受傷,並引發更大的痛苦,所以才會有認為不停參加不同的治療課程才能深入內心、改變內在、「可以跟自己對話」的案例。
他們拚命地想免除當年的傷痛,但這麼做是沒有用的。
唯一有用的,是挺身面對現實、接受事實,這樣一來,事情自然會有所轉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