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3

讓真愛發生的內在之旅

問:隨著我的靜心日趨深入,而我真正去看我自己是誰時,我發現去維持關係成了一件困難的事。請問是本來就會這樣,還是我哪裡不對勁?
奧修答:當你進入內在的朝聖之旅時,從前向外流的那股能量,現在會往內走,因此一時之間,你發覺自己就像是一座孤島。你的困難來自於你還不是真的安於做自己,使得所有的關係顯得像是依賴與束縛。
但這是過渡階段,請別一直存有這種心態,遲早當你再一次安頓於自己的內在時,當你的能量一直在流動時,你就又想要進入關係。
當頭腦往靜心的方向走時,起先愛會像是一種負擔,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是真的,因為當頭腦不是沈靜時,它不可能真正處於愛,那樣的愛是虛假的,比較像是迷戀,而不像是愛。
但除非真正的愛發生了,否則你沒有對象去對照出虛假的愛來。所以說,當靜心開始時,幻象的愛開始一點一滴消散、瓦解,可別因此失去信心,而且也不要一直抱持這種態度,以為自己有什麼毛病。
事情有兩種可能性。如果因為失去了愛的關係,你的執著使你產生灰心的心情,這對你的內在探索之旅有不利的影響,所以,請接受這個狀況,現在,你的能量正在尋求一條新的道路,會有幾天的時間,你沒有能量給外在的活動。
從事創作工作的人開始靜心時,他的創造力會暫時消失。例如你是一位畫家,你發覺自己忽然不在作畫這件事情上,你可以繼續作畫,可是卻漸漸失去能量與熱情。或你是一位詩人,你有可能寫不出詩來。如果你處在一段關係裡,愛的能量將不復從前,如果你強迫自己進入關係,試圖恢復舊有的一切,那股強迫的力量非常危險,因為你在做一件矛盾衝突的事:你一方面正試著往內走,另一方面又想往外走。正如你開一輛車,同時踩油門又踩煞車的後果將很可能釀成大災難,因為你同時在做兩件完全相反的事。
靜心只反對虛假的愛,凡虛假的終將消失,那就是讓真實顯現的基本條件。不真的必須離開,假的必須從你裡面撤退,這樣你才有空間留給真實。所以,這段時間先讓自己暫且忘記關係。
第二個可能也極端危險,那就是你的生命從此固定成這個型態,這種事已經發生在許多人身上。例如傳統宗教中的人,那些生活在修道院裡的老和尚,他們一輩子從來就沒有愛的關係。那是他們的生活形態,因為他們以為愛與靜心兩者是背道而馳的,那不是真的;靜心反對的是虛假的愛,但完全與真愛在同一邊。
一旦你定下來了,那時的你再也沒有往前的路,因為你已經來到自己的核心所在,你已經抵達最底限的地方,於是你歸於中心了。你開始有充沛的能量,但能量卻沒有地方可去。當初開始靜心之時,你停止了外在的活動,而現在你的內在旅程已完成;你已經穩定、回到家了。這股能量會開始四處流動,那流動有著一種非常不同的品質,因為它沒有動機。以前,當你為別人做什麼時,你帶著動機,現在卻不是,現在純粹是因為你有好多的能量可以與他人分享。
以前你表現得像個乞丐,現在你是一個國王,不再向別人需索快樂,因為你已擁有快樂了。現在你擁有這麼多快樂,像一朵水氣飽滿的雲禁不住要下雨一般,也像一朵盛開的花朵,你的芬芳想乘著風去到世界各個角落,那就是分享。
一種新的關係開始存在,稱呼它是「關係」,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它不再是關係,而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不是你在愛,「你」就是愛。
所以別灰心,更別讓自己的生命形態從此變成這個樣子,現在只是一個過渡時期,放棄的作法只是一個工具,慶祝才是生命的目的。
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放棄一些事情,就好像當你生病的時候,醫生要你斷食一樣,斷食不會是你的生活形態。先暫時放棄食物,等你恢復健康,你就可以再次享受食物。不要讓斷食變成你永遠的生活,那是過渡階段,但在當時這麼做卻是必須的。
只需將愛與關係暫放到一邊,很快你就會有能力再動起來。你盈滿洋溢著能量,行動時沒有帶著目的,那樣的愛才是美麗的。在那之前,愛只會是醜陋的,不管你怎麼辛苦嘗試,愛遲早會發酸發臭。兩個人或許都很努力想讓事情美麗一點,但事情的本質卻不「美」,而是「醜」。由於這個緣故,每一段關係遲早都會觸礁,你等著看……

──摘自《愛、自由與單獨》

2011-03-07

如何了解一件事

任何發生的事件,都有它的機緣與天意,只要你一介入其中,設法給它你一己認定的意義,天機就隱身而退了。只要你認為自己知道這事的意義,就再也無法真正了解它了。
若想了解一件事情,需要一顆充滿感激和同情的心。
你必須跟那個情境同步,而且同理一會兒,它才會自動向你顯示它的意義,那絕不是靠頭腦想出來的。
理性通常會先做判斷,再向外尋找一些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立場。可以說,整個世界就是由接受判斷和反對判斷的人所組成的。處在這樣的世界裡,怎麼可能沒有競爭、鬥爭和貪婪?
你也許不敢追問:沒有判斷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我的朋友,這才是唯一值得提出的問題。
但現在,你能提出這個問題嗎?你能否自問一下:「如果不由我來評判自己的生活,不知我這一生會活得如何?」你必須把外在事件和你的評判分開來看,才可能明白此事。
若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你必須放下你的判斷,單純地與它同在,才可能深入其中。這方法適用於任何日常事件。
例如,你若剛剛被診斷出罹患癌症,那麼,試著與癌症同在。然後,再認清你自己對癌症的看法,不管結論是正面或負面的,那都是你自己的詮釋。換言之,是你在決定它的意義。
不要自行決定某些事情的意義,讓它來呈現自己吧!
你只需要與它同在,隨之俯仰吐納一番,釋放你對它的成見,才有機會了解它的真相。不論你是否能夠具體說出自己的感受,都無關緊要,時機一到,某種慧見自然會進入你心裡。


──摘自《無條件的愛》